笔趣阁
笔趣阁 > 天龙之大醉侠 > 第172章 为官数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2章 为官数日

  天龙之大醉侠

为赵煦制定完“皇后攻略方案”,又教了他几招剑法之后,沈醉便即告退出了内书阁,往翰林院而去。


翰林学士的主要职责乃是充当皇帝的顾问并为皇帝起草诏制,而难保皇帝不会三更半夜的突然起意想拟道圣旨,所以翰林学士需是随时于翰林院内待命的。便是晚上也会常留两名值夜班,以备皇帝随时召见草诏,白天更是需全部于翰林院中待命。


所以翰林学士一职虽然清闲,却是也得照常按时上下班,便是没事也得在翰林院待着。而沈醉却是不想这般每日没事还得在翰林院中待着,因此特地向赵煦申请了特权,不必全天待命,没事也得待在翰林院。不过他觉着自己今日初来乍到,却还是别急着搞特殊为好。先照常上两天班儿,与同僚熟悉熟悉打打关系,也熟悉下办公环境。等到赵煦召见自己的次数增多,成为他人眼中的“皇帝眼前红人”时再搞特殊不迟。


到得翰林院时,却见院中树荫下一张石桌旁正围着四五名翰林学士。定睛一看,原来是有两名正在对座下棋,其余人等皆在旁观棋,有的拈须微笑,有的皱眉深思推敲,看的十分入局。另有三张石桌旁也皆有人在座,有两张桌上各坐两人在手执书卷看书,桌上都放着一壶茶两只茶杯,还有一张桌上有一人却是在执笔练字。近来天气炎热,这些学士们便皆在院中待着。此时虽天气尚早,却是已大多出来了。


沈醉一进院,便有人瞧见,远远拱手见礼。这些人他那日随苏轼进宫朝见之时与文德殿外的院落中却是全部见过,苏轼也都一一介绍过,全都认识,当即上前与众人一一见礼。有人问及赵煦召见他有何事情,他都以研究诗词代过。又与众人闲话几句,便先回自己房中将头上碍事的长翅帽拿下。


这些翰林学士平时大多清闲,为怕他们发闷及打发时间之用,这里专门修建了一个书阁,内置有许多藏书。另每人都配有一间房舍,以供休息之用。沈醉先前随那太监来办理手续之时,也被分配了一间。将帽子脱下后,便即独自一人在这翰林院里逛了起来,熟悉环境。


除了各学士的私人房间外,沈醉将所有的地方都逛了一遍后,便到了自己分配的房间内解下内衫里面系着的酒葫芦躺在床上喝酒。喝了一会儿,渐觉无聊,便即翻身去睡觉。


不知睡了多久,被人拍门叫醒。打开房门一看,却见是苏轼。这才想到苏轼也有个翰林学士的身份,问及先前为何不见时,苏轼却道他先前也在房中睡觉,让沈醉大汗了一回。苏轼虽还兼了个礼部尚书,却是并不常在礼部上班,反倒喜欢待在翰林院里。还有个龙图阁学士,却不过只是个加官,并无什么实职,只是一种身份象征的官名。


苏轼前来叫他,却原来是到了午饭时间。见他还未起来,特来相叫,让沈醉好生感激了一回,当即随同苏轼往饭厅用饭。这翰林院既在皇宫禁中,是以饭菜也是皇宫御膳房所提供,自是十分美味,另还附有两坛御酒供众学士们饮用,伙食极好。吃过饭拍屁股即走,自有前来送饭的太监负责收拾带走。可比星级宾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服务的全是太监,也不派个宫女。


吃过午饭,众人又各忙各的,下棋的下棋,看书的看书,练字的练字,当真是清闲的很。沈醉则被苏轼拉着一起喝酒叙旧,谈论诗词。沈醉却是哪里敢跟他谈什么诗词,只是把话题往别处扯,若论知识之丰富广博,便是苏轼这大文豪也跟他这现代人没得比。这一扯开,天南海北,天上地下,说得是天花乱坠,但就是不说诗词。


到傍晚下班时候,两人又相携而出,苏轼又说晚上要宴请沈醉,请他赴宴,说是还请了时任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的秦观秦少游作陪。沈醉因怕去了苏轼又要与他谈什么诗词,本不想去,但一听说另一位大词人秦少游也去,很想见一见便即答应了。


出了宣德楼后,沈醉先行回家换了身衣服,又与三女说了晚上赴宴之事,便按着苏轼告知的地点前往苏府赴宴。通报了守门的家丁后,不多时苏轼亲自出来迎接,旁边还有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文士。虽已至中年,但面目仍是十分俊美,配着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感与一番磨砺后的坚毅,更是别具魅力。不需苏轼介绍,沈醉便知是秦少游无疑。


苏轼一介绍,果然如是。相互见礼毕,让见厅内,苏轼便即吩咐开宴。只是沈醉虽不想谈诗词,但两个大词人在座,却是哪有不谈诗词之理,再加秦观又听说了沈醉昨日殿上所作(实则盗人家辛弃疾的)百官惊叹的那首《破阵子》,更是一力邀谈请教。


沈醉无奈,敷衍不过,只得又盗一首。仍是辛弃疾的,便是那首《元夕》。这首词的词风便与秦观的有些相近了,当即倍受秦观的称赞,让沈醉心里却是汗颜不已。他这一让步,苏轼与秦观二人更是大谈诗词,沈醉见绕不过,便只与他们谈些前人的诗词,发些评论与喜好。这一番晚宴进行了一个多时辰,直到苏轼与秦观二人都微微有了些醉意时,方才尽欢而散。


第二日早朝时,也是并无大事,谈了些不甚要紧的小事之后。赵煦便宣布了昨日与沈醉言讨过的三件事,一是召沈括进京主司天监一职;二是时辰改制推广之事;三便是早朝推后一个时辰举行。


这前两件事都不过是小事,因此众人并无甚异议。沈括本就曾任过司天监一职,又向有博学之名,现重新启用,仍是司天监这不甚要紧的闲职,众官只夸赵煦恩厚,肯体恤旧臣。时辰改制之事,从原先的十二时辰改为二十四时辰,并以数字代十二地支命名,确是更加方便俱细之事,除一些老学究声言不可乱改古制之外众人并无异议。仍是通过,并即日起从皇宫开始试行,然后慢慢推广。


唯第三件事上争议比较大,不过赵煦聪明的选择了一个借口,便是以太皇太后近来身体不好精神欠佳,不宜每日早起办公过于劳累为由。这样一来以太皇太后为考虑,表达了皇上的一番孝心,获得了不少声援者。而且几乎全部人都为每日早早便要起床上朝都有不满,只是多数人不敢明言,但心里却都是十分支持的。


虽太皇太后说道自己每日早起并不碍事,不用为她而更改朝制,但赵煦力表自己一番孝心为上,还请太皇太后不要拂了自己的这番孝心。并一再言及太皇太后为大宋朝支柱,让她以照顾身体为上,万一她倒下了,那大宋必乱。这番言辞又获得了不少支持者,加上原来的已近一半的官员,这些人在下一并附议赞同,要求太皇太后以保重身体为重。再加支持的人一多,又引不少附骥者,因此这件事虽经历了些曲折,最终仍是得以通过。百官交口称赞皇上孝心可嘉,让赵煦获得了不少声望。


早朝散后,赵煦仍于内书阁召见了沈醉。今日早朝提及的三件事全部通过,赵煦显得十分兴奋,满脸掩不住的笑意,于殿内来回走动,高兴的直想翻个跟斗。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hmcpuyuan.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hmcpuyua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