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山上种田那些年 > 第四十九章 调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九章 调味

  山上种田那些年

何谓散丹?不同于铅汞,这是一条远谈不上大众的路。


陈屿翻看书册,封皮不算古旧,想来要么是新作,要么被人誊抄过。


果然,就听尤可为说道:“哈哈哈,料想道长对这本丹书会感兴趣。”


早先,这是他从五湖以南某个半隐世的道观中得来,用竹简刻写。好在字迹清晰,虽然那方道观中的观主也说不清来历和出处,但在一番研求后,尤可为还是推导了七七八八,将整部丹书誊抄拓印。


“看书上记载,应是大康之后,殷商之时所成,其人自号风云子,此本卷册所载皆为寻道炼丹之法。”


话虽如此,但陈屿发现上面的丹很不一样,几乎没有提及铅汞,反而有不少药理涉及,虽说古时与今时之称为或有一些差异,但以书册上占比极多的药识,说是医书其实亦不为过。


“殷商?”


听到尤可为的话,他心头浮现相关。


此殷商与上辈子的殷商迥异,在脚下这片大地,八百年前曾有一王朝,名号大殷,开国者便是商氏。


合而称之是为殷商,又或商殷。距离如今说近不近,说远不远。那时候道门已经兴起,而道学更是要往前数百年。若一味按着道经上所言,天地初开时便有亘古道论,当然那完全信不得。


不过大殷确实是道门显盛的时代。


“八百年,这竹简又是如何存下?难道真有神异?古卷天书?”


“原本老夫同样惊奇不已,以寻常竹料的质地,纵使有各般方法都难以将之保全到这种程度。”


尤可为笑道,原来,他得到的那份竹简亦是某位道门前贤摘抄整理所成。


甚至不是一位,八百余年间,天下朝代更迭不断,被誉为道学盛世的大殷同样分崩离析。


“许是旁人又有抄录,辗转流落数十年左右,最后被老夫在道观角落发现。”


陈屿点头,觉得应是如此,上一世虽然常常有古竹简出土,但那些也都残破不全,饶是有远超当前的技术支撑,复原都十分困难。


而这份竹简保存如此完好,想来年岁不会太久。


接着,两人又就《风朴散丹》谈论许久,各有所得。


陈屿在药理方面远比不得尤可为,但同样,在道学经理上对方这个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更是不如他这个半吊子。


毕竟是一本丹书,里面一些道学词句旁人听来可能偏僻深奥。


陈屿也读得吃力,不过比尤可为要好不少。


“上面记载有十一种丹方,不过有五种药材种类不明,不清楚是已经绝迹还是注录错误。”


合上书册,就听到尤可为叹息。之所以当初他要抄录这本丹书,一来所记丹丸不含毒物铅汞,二来上面有不少丹方都针对如痢疾、红舌病、烂眼症等病症,虽然冠以种种道学之词,但刨根究底便是这些困扰了不少疾医的病症。


后来尤可为试着配了几副,确实有效果,在某次还派上了大用。


可惜的是上面的丹方不少都用了太多道学理论,云里雾里,研求起来让人头痛不已。


不过药方没错,至少部分已经得到了证实,然而其余的或是残缺、或是不晓得药材配料,用之不上。


“有几种药材贫道似乎在道经上有看见过。若是以后翻找到,再托寄给居士一份便是。”


陈屿说到,这话不假,道士写的书有时候就是如此,明明同一种东西,在道门经理上又有其它释意,名称便会变更。


尤可为也是如此想的,其实有几个方子也是道门朋友帮助下才得以复原。


丹书不止一份,送予陈屿便是结个善缘。


“到时候托到华阴县回春堂便可。”


尤可为笑呵呵捻抚长须,留了地方。


陈屿默默记下,托寄尚早,得找个会去华阴的人才行,商队也可。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hmcpuyuan.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hmcpuyua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