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 > 汉逆 > 第四十六章 投名状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十六章 投名状

  汉逆

古人之所以不用煤炼铁,主要原因是不会脱硫,也就是陈盛所说的“煤炼铁绵脆易折,需用炭炼铁五六倍之功才能锻锤成才”。</p>


所以就算煤炭的烧炼温度比木炭高许多,可以让铁更接近于液态,更好的铸形,先辈们也极少用到。</p>


直到宋代,因国土面积小、山林少,人口却多,以致于无炭炼铁,只能用大量的煤代替。</p>


相应的,宋朝的铁器质量很差,如兵器、甲胄只能以厚度和重量弥补质量不足带来的缺陷。比如野史上闻名遐尔的关公刀,就是宋朝时面世的。</p>


还有动辄七八十斤的步人甲,也是宋代首创。也并非是宋兵力气大,而是如果甲胄的厚度达不到一定程度,就防不住金人和辽人的利箭,铁枪。</p>


以致于宋人将西夏用木炭烧炼,辅以冷变形方法冶制的兵甲奉为神器。</p>


这种技术,汉人春秋时期就会。</p>


直到明清时期,汉人烧制玻璃时阴差阳错的发明了焦炭的烧制方法,可以将煤炭中百分之九十的硫脱尽,冶铁工艺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p>


大抵就是将秦汉时就有的烧炭和炼铁的方法结合:在煤中加入石灰石、矾石,然后在密封状态下加热干熘,就能脱除大量的硫、镁等会让铁质变脆的杂质。</p>


在现代人看来好像很简单,实则不然。好比有些东西你就算知道他有这个属性,却不知道如何应用到更多的地方。</p>


就如魏晋时期的道士就发明了火药,但用于制造武器,却已经到了一千年以后是同样的道理……</p>


耿成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还特意在南城建了一座炼焦池。池内无论是底、壁,全用耐火砖,砌好后外裹火泥(生粘土和烧过的粘土,再加石灰石混合和泥),抹的光滑如镜。</p>


外墙则用青砖,厚近一米。为防漏气,里外也用火泥裹的严严实实。</p>


池子大抵是圆形,分为两层。底层是火井,上层用来装煤。宽有三丈,深近一丈,一次可装煤三十万斤。装满后用土胚封顶,近似穹顶,顶上再竖个大烟囱。所以怎么看,怎么像是一只大帐蓬。</p>


之前一伙铁匠一直不知道这是用来干嘛的,看耿成指挥着民夫将煤块倒入池中,他们才多少有了些猜想。</p>


这应该就是耿塞尉所说的用石炭可以炼出好铁的秘术?</p>


所以无一例外,个个眼睛瞪的就如铜铃,生怕眼一花哪一步就错过了。</p>


陈盛却隐隐不安。</p>


耿成能这么大方,就任由他们偷师?</p>


天下绝对没有这样的好事,不然耿成何至于将北城的盐池和炭窑封的跟铁桶一样,连姚铁官都不让看?</p>


陈盛心中忐忑,下意识的抬头一看。不知何时,城头上竟站了许多甲士。再一细瞅,竟无一不是耿氏扈从?</p>


陈盛心里一咯噔:完了,现在就是想走怕是也晚了……</p>


但要说多害怕,也不至于。毕竟耿成花费重金将他们借来,定然是要有大用的。</p>


不出意外,耿成十有八九会用“避免秘方外泄”的名义将他们强留在强阴。不然也不会拿数百金做伐,哄着他们上当。</p>


换而言之,耿成真要能炼出好铁,都不用他去缠磨郭使君,姚铁官就会先坐不住,将他当祖宗一样供起来,有求必应。</p>


到时在强阴建一座铁官府不过是姚正一句话的事情。而他们这些起先就被“借”来的官吏,自然就会受到重用……</p>


这么一想,陈盛的心情又明亮了起来。</p>


耿成高风亮节,急公好义,贤名满并州,跟着这样的上官,未必就不如留在强阴。更何况还能学到安身立命,遗福子孙的绝技,所以无论怎么想,好像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p>


当然,前提是耿成真的能炼出好铁来……</p>


炼焦耗费的时间不短,至少七八天,所以耿成又让耿义带着铁匠和民夫,将运到强阴的铁矿石在山下碾碎成粉,又尽数运到了北城。</p>


铁矿石是耿成用白炭从姚正哪里换来的,不多,也就七八车。主要是让耿义练练手,以免哪天无处买铁胚、铁料,耿义就不会炼铁了。</p>


而计划炼铁、锻甲的主要原材料还是铁胚,也就是从流中手中缴获的那种粗料。</p>


不算贵,百斤不过一百多钱。也是因为太原有大铁矿,更有司农直属的大铁官府的缘故。</p>


姚正豪言,只要耿成有白炭,想换多少他有多少……</p>


又过了十天,当烟囱中冒出的烟的颜色开始变淡,气味也不再刺鼻,耿成就知道,第一炉焦煤练成了。</p>


先在窑顶泼水降温,再铲掉湿泥、泥胚,就能看到正烧的腥红的焦炭。再然后就是浇窑,也就是用水熄焦。</p>


当雾气散尽,看到一块块的焦煤在太阳下反射着幽光,耿成感慨万千。</p>


焦煤炼铁,绝对算得上是工业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却被他整整提前了一千多年……</p>


只看表象,这种被耿塞尉称之为“焦煤”的东西好像并没有比木炭好到哪里。但见识过白炭的神奇,陈盛还是乖乖的闭上了嘴。</p>


倒是其他的一些东西让他倍感新鲜。</p>


比如鼓风的气箱,不再是皮囊,而是连杆式的脚踩风箱。</p>


就如风口,也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在高炉之外砌了一座小炉,又用陶管通入炉底。</p>


还有可以让矿粉溶的更快的杂料,也不止灰石一种。辩认了好久陈盛才认出,其中多了常用来冶铜的矾石和铺阶造殿的白石(白云石)。</p>


最让他不解的是,炉底出渣的孔沿竟有两个。问到耿义,耿义说一个出渣,一个出铁。又去问了耿成,陈成才知耿义所说的出铁是什么意思:铁会化做汁水,从炉中淌出来。</p>


也就是耿成,但凡换个他能惹的起的,陈盛保准一口痰吐对方脸上。</p>


这是铁,不是锡,也不是铜,既便加了助溶的石灰石,至多也就能炼到半软的程度。</p>


反正他炼了半辈子铁,见过炼到最软的铁,也不过像半干的粟米饭,从未见过什么铁水……</p>


但也就是在心里想想,陈盛不敢多嘴。耿义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p>


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又用了近一天时间。按照旧例,定于第二日日出时开炉。</p>


耿成没时间来,就由耿义与陈盛主持祭神,还专程杀了一只羊,用鲜血淋了炉口。</p>


而后耿义亲自点火,开始暖炉,也就是预热。</p>


用普通的黑木炭暖炉,最短需要两天两夜。用了耿成烧出的白炭之后,这个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大致是一昼夜又一天。</p>


鉴于耿成信心十足,气定神闲的模样,陈盛觉的,可能一天一夜就能暖好炉。</p>


有经验的铁匠大都用触摸高炉外壁的办法确定温度,也有的工匠会用一些小技巧。比如陈盛就喜欢装一兜菽豆(黄豆),一个一个的夹在出渣口外的砖缝里。什么时候将大豆煨熟,就说明能投矿粉了。</p>


反正时间还早,再者暖炉也没什么好看的,吃过午饭,陈盛在出渣口夹好了豆粒,就随意找了个窝棚眯了起来。</p>


正半睡半醒,属吏突然来叫他。</p>


“啬夫……啬夫?”</p>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hmcpuyuan.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hmcpuyuan.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